首页

妍妍女王视频

时间:2025-05-30 02:11:49 作者:吉隆坡三场峰会上的“多边合作之声” 浏览量:74379

  江河,犹如地球的血脉,孕育生命、滋养万物。长江、大运河一纵一横两大动脉,在江苏交汇。江河沿线生态持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今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打卡最美江河岸线,看到人和自然的双向奔赴。

  留住“长江微笑天使”

  暮春时节,南京江岸的幕府山,林深木秀,苍翠欲滴。曾经,这里是一片疮痍之地,开山采石让幕府山黯然失色。

  为了还幕府山一片碧水青山,南京下大力气开展环境整治。污染企业关停搬迁,切断污染源。山体修复工程同步实施,裸露的山体重新焕发生机,荒芜石山上诞生了一座生态公园。

  科技手段在环境整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齐上阵,对幕府山及周边区域实时监测和评估。通过多年的环境综合整治,幕府山终于突破生态困局,复绿疗伤,蝶变成“森林氧吧”。

  生态修复,山水一体。长江岸线环境整治与长江十年禁渔,共同促成了长江生态改善。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整个长江干流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江段之一,约有62头江豚在此栖息。

  南京城区中心的江段,基本实现了“江豚天天见”。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张俊介绍,保护区首创应用“水上-水下-岸线”监测体系,研发5G无人机和水下实时声呐监测系统,实现保护区内三维立体化监测监管。“近年来,保护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加强长江江豚及其栖息地保护与管理。目前南京江豚的数量较2017年科考数据相比增长了24%,年均增长率4.4%。”

  “观豚”活动成为了南京的城市新风尚。每逢周末,鼓楼区的滨江沿线、建邺区的鱼嘴湿地公园,总有市民在江边守候,期待着与江豚相遇。

  江海交汇之地,书写生态新篇

  南通五山,江海交汇的壮丽之地。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第一站就来到这里,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过去脏乱差的地方已经变成现在公园的绿化带,确实是沧桑巨变啊!”

  沧桑巨变,来自观念之变。南通清单化开展了岸线清理、取缔非法码头、关闭沿江化工企业、整治排污口、修复湿地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使得五山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长江水质稳定提升,东方白鹳、遗鸥各种珍稀动物纷纷造访。2023年,南通市在全国率先利用AI技术搭建鸟类智能监测分析平台,构建干扰度低、准确率高、监测周期长的生物多样性智能监测体系。

  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区综合服务中心职员邹增韵说:“随着长江大保护不断走深走实,我们务实推进系统化生态保护和文旅融合发展。2024年春节假日期间,五山地区累计接待游客57.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得益彰,五山地区成为展现南通“山水文化、滨江风貌”的城市客厅,人们在这里漫步江边、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大运河与南水北调共同构建生态廊道

  长江之水不仅造福两岸,也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润泽四方。扬州地处江河交汇之所,每年有数十亿立方米长江水从江都水利枢纽奔流向北,润苏北、济齐鲁,送至千里之外的华北地区。

  “扬州是个好地方。”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调研时,赞美这座城市。三湾是古运河上重要的水利工程和水文景观,然而在2014年以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景象,曾聚集了水泥厂、皮革厂、农药厂等高污染企业。

  经过多年综合整治,三湾面貌焕然一新,承载着先民智慧的运河三湾成为风景秀丽的生态湿地公园,绿地面积约6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83%,拥有500多种水生植物,仅核心区域就栖息着40多种鸟类,再现古运河水清岸绿的美景。

  如今,古老运河与南水北调工程,共同构建起泽被南北、造福百姓的“生态大走廊”。 2022年4月,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取得重大成果。华北地区深层地下水超采问题得以缓解,补水河道5公里范围内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1.33米。今年3月,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发布消息,京杭大运河已连续三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

  长江干流连续四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自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实施以来,长江流域各省区市和部门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先后实施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长江岸线综合整治攻坚、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长江干流已连续四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从水质治理,到水生态整体保护与修复,大江大河换了新颜。现在的长江,江豚频频露脸,数量逐步增加到1249头;“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鲚重回洞庭湖产卵。2022年,长江重点水域监测到的鱼类种类达193种,较2020年增加25种。

  从涓涓细流到滔滔江河,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画卷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江河奔腾不息中串联起沿江城市的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图景正在绘就。

  出品 现代快报/现代+

  监制 郑春平

  策划 孙兰兰

  统筹 周晓翔 胡寒

  记者 是钟寅 储希豪 严君臣

  后期 孙佩佩 【编辑:梁异】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4月以来南方雨水频刷存在感,5月还会继续下吗?

发展农文旅产业的想法同样得到了浔溪乡政府和南城县委统战部的大力支持,浔溪乡积极协调资金种植银杏树、建设游步道、翻修公路,完善银杏小院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更加舒适的游玩环境;南城县委统战部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发动新联会的新媒体从业人员积极宣传,助力银杏小院美景跨圈传播、讲好南城山水故事。

“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红绿彩瓷:千年窑火焕新生

中国画由墨相向着色彩转向,确实是近百年来中国画家实践中要解决的“难题”。林风眠正是在浓墨与重彩的交融中求得了和谐。他所开创的这一条路还在发展和成熟中,探索仍在继续。目前,在中国画坛,色彩风格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创作方向,相信亦会成为未来中国画的主流。

台风“小犬”造成台湾1死304伤 兰屿风速破126年纪录

据悉,1标段项目坐落于韩国江原道江陵市,此标段隧道总长2869米,以0.17%的坡度持续上坡,需穿越多种复杂地质层,其中始发组装场地条件极其受限,岩石最高强度达150兆帕,设计与施工均面临极大挑战。

刘一达“虫儿系列”京味小说丛书新书分享会举办

在过度碎片化的环境中,短小的、抢眼的消息相比深度的、长篇的报道,更容易以短视频的方式实现病毒式的传播,成为网络热点。部分传统媒体为了生存,不得不适应和遵循这样的内容生产逻辑,放弃传播事实、输出价值的专业使命,互联网上的严肃内容完全被娱乐化的信息取代。

中新健康丨从“宝藏茶饮”到养生夜市,中医药掌握了什么“出圈密码”?

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的色彩历史和典故,讲解天然染料紫胶虫、胭脂虫的由来。随后,师生一起开启自然染的沉浸式体验之旅。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